
小说于1929年第一次出版。作者是埃里希.玛利亚.雷马克。作为德国人,他曾代表德国参加了一战。
整本书描述了战争阶段的士兵忍受极端的心理和生理压力。在休战时回家,对文明生活的眷恋。它和之后出版的另一本书《回家之路》被纳粹德国列为禁书并在德国遭到焚毁的诸多书之一。
原文不仅写得好,德文版的英文翻译也相当出色。读了该书后,我们不难理解为何纳粹德国要极力焚毁此书。这本书可以说是最权威的反战小说之一。它非常精准,生动地描述出一战的许多残酷事实。不管翻到哪一页,生动的文字立刻能吸引你。如下是一段文字摘抄,我们可体验一下他那妙笔生花的功底。
“但是现在,我第一次看到你们英国人和我们德国人一样都是人类。我曾认为英国人是手拿手榴弹,刺刀,步枪要杀死我们的人。当如此地接近你们,我感到你也是有妻室内的人,我看到你的脸,看到你也是一名士兵。同志,请原谅我。我们总是很晚才看清楚这事实。为什么他们不告诉我们你们和我一样,你们的家里也有在焦急地等待孩子消息的母亲。我们一样害怕死亡。同样会死。同样有烦恼。 同志,请原谅我。我们又是如何成为敌人的呢?”
这不是一本让人快乐,引人振奋的书。它是残酷的,黑暗的,凄凉的,血腥的。但却真实地描述出战争的残酷及人类付出的惨重代价。作为英国公民,引起我读这本书的兴趣是因为2018年正好是一战结束的100周年。在英国,我们把每年的11月11日设为纪念日。这是因为一战是在1918年的11月11日结束的。我感到这个日子在英国有一种朝沙文主义倾向发展的趋势。战争从来不是由单方面引起的。为战争付出生命代价的不仅是那些近1百万的英国士兵,还有那些几乎不被提及的,在与英国士兵厮杀中,近170万的德国士兵。
《西线无战事》从德国人的角度记录了一战的残酷。战争是残酷的这个角度,英国人和德国人的看法是一样的。人类对自己发动的战争给出了种种冠冕堂皇的理由。但这本书真正想告诉我们的是,不管属于哪个民族,我们都是人类,是脆弱的人类。这是这本书的核心观点。而这点却是纳粹德国总是想方设法在回避的。